陈淮沁 (2009-07-09)
心脏病发作往往是在毫无预先警告之下而发生的,这使病患者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是好。典型心脏病发作(医学称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包括持续性胸闷、胸痛、压迫和窒息感,并可能大量冒冷汗,呼吸急促。有些患者会同时感到下颌不舒服,误认为是牙龈疼痛。心梗的病原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内壁沉淀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而引发血栓形成,把血管完全堵住,切断心肌血液和氧气供应,最终导致心肌坏死,破坏心脏功能,并可能随时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导致猝死。40%的病患者在没入院之前就可能已一命呜呼。
众所认可的最佳治疗法就是施行再灌注疗法。这指的是引用药物(血溶栓药)或紧急进行冠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来重新开通关闭着的血管。临床经验清楚显示,支架介入术比药物治疗占优,其血管开通率占95%以上,并能把死亡率减至10%以下。但手术需要及时进行,方才有效。
病发后的关键性3小时
一般心肌在血液供应被切断之后,细胞组织就会死亡。如果不能在6小时让血管重新灌注,那心肌恢复生机的机会就非常渺茫。相反的,如果能让血管在1小时内重新开通,那心肌损伤程度可降到最低,甚至35%的病人过后会完全没有心肌细胞坏死现象。医学上一般认为心脏病发作后3小时为“黄金时间”。如能及时行救,则病人死亡和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就能减到最低点。的确,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延误。
新加坡每年大概有5000名病人患有心梗病况,其中2000人属于ST段抬高型,适合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但很可惜的是,卫生部资料显示,在2006年有37%病人由于延迟就医或到没有相应服务的医院,而没有接受适当治疗。
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和全国心脏中心所提供的急诊介入服务最为完善,手术例数多,术者经验丰富,并有心脏外科现场支持。如病变严重,介入手术不可行或产生并发症能马上进行急诊心脏绕道手术和其他外科辅助治疗。
延误就医一小时 死亡率提高10%
根据国大医院调查,只有55%心脏病患者是在3小时内入院求医,也就是说近乎一半是过了“黄金时段”才接受治疗。这可能跟国人对心梗还缺乏相关知识,不识事态严重而延误求医有关。资料也显示,前3小时入院病者在接受手术后,心源性死亡率只有5.8%。但一旦送医院时间延误到6小时以上,死亡率剧增到18.2%,高出两成。每一小时的延误,死亡率就相对增加10%。
过去有资料显示,一般心脏病发作时间是在清晨时段(早上6时到中午12时),特别是从睡眠休息状态到清醒时刻。但国大医院调查则发现,其实心脏病可在任何时刻发作,并不只局限于早晨,但早上9时似乎是发病率最高的时候。
我们需要强化国人对心梗症状的警觉度,并鼓励在病情发作时召救护车送往医院就诊,不要自己驾车或乘公共交通。目前,国大医院连同中央医院正和紧急救护服务部门进行一项入院前病人先做心电图测验计划,一旦诊断是急性心梗,马上通知医院心脏介入医疗队,务必在病人入院前准备就绪。
除了让病人早点入院,医院内部也应不断进行内部审查,确保手术质量维持在高水平,而其运作程序需有效无阻碍。国际医疗界采用心梗病人就诊到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简称D2B)时间作为一个反映医院运作程序的指标。一般要求在病人入院90分钟内要让球囊扩张梗死相关动脉才能达标。国大医院2008年的D2B时间是67分钟,超过76%的病人能在90分钟内获得治疗。这充分显示了医院对此类病人即时抢救的重视程度。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事,病人简直就是与死神赛跑。其关键是早期、完全和持续性的开通相关闭塞血管。各医疗部门和单位应紧密合作,制定完善的治疗指南方针,才能为新加坡病人造福。
(作者陈淮沁副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总监及华文报咨询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