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临终-最需要的是关怀

人生全程保健

[日期:2012-04-02] 来源:健康报  作者:ecphf录入 [字体: ]

为了健康

     

      生老病死,人概莫能外。虽然生的方式大致相同,但死的方式千差万别。人对于自身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离开人世这一切身之事,是否真的不能预料和掌控,只能听天由命呢?
  临终期是指疾病末期。目前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临终期的标准还不一致。日本为预计只能存活2~6个月的病人,美国定为6个月以内,英国定为1年以内,我国则将存活3个月内的病人视为临终期。
  虽然谁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但当每个活生生的人直接面对死亡的时候,却并不都能理智、正确对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减轻痛苦、安度余生?医生、患者及亲属三方面都有一些认识误区,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商讨。
  患者  努力摆脱恐惧
  临终期的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恐惧。一是对生命消失的恐惧,死亡就等于“我”在人世间的消失;二是失落的恐惧,死亡后“我”原本拥有的一切也将永远失去;三是分离的恐惧,对依附、依恋、舍不得放下的人和物的永远告别;四是对死亡前肉体痛苦的恐惧。
  其次是对未了心愿的遗憾,满心期望能有转机,盼望能有明天,渴望医务人员回天有术。对于临终期的人来说,任何多余的话听起来都是苍白无力的。唯一可行的是诱导病人从恐惧、遗憾、愤怒、焦虑、牵挂等困境中摆脱出来,让其客观对待生命消失。
  医生  不言放弃
  对待临终期的病人,医生最容易犯的错是放弃。医生一旦确定患者为“不治之症”,多持消极被动的态度,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可治”病人那儿去了。殊不知,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即脆弱性和坚韧性。虽然许多疾病到了晚期难以治愈,生命之光可以随时熄灭,但同时,生命的坚韧性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观察了一些高龄老人的器官,都能不同程度地发现一些新生的细胞处于活跃阶段。由此可见,人到老年时细胞并没有真正老化,而只是部分细胞功能减退或低下而已。事实上,临床上也能见到大量临终期病人,原以为将熄的生命之火又重燃了。因此,对于每一位临终期病人来说,医生要不言放弃,尽可能控制病症,减少患者痛苦。
  亲属  最需要理智与关怀
  当一个原本活生生的人就要离开人世时,亲属都难以接受,尤其刚得知亲人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永远离开的时候,他们常有许多不理智、不现实和不接受的表现。轻的是与医护人员发生抵触,重的甚至会有激烈的举动。其结果,不但不利于患者临终期的医疗处理,反而更增加了患者临终期的痛苦、烦恼,甚至加剧病情的恶化。在临床上,遇到最多的是亲属不能面对亲人临终的现实,对于医学一知半解便指手画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甚至认为会出现奇迹、可以有“灵丹妙药”起死回生。
  其实,临终期的病人更需要的是理智对待和关怀,这时的亲属,唯有与病人、医生共同配合,以良好的态度、语言、表情和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情,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对病人有利的环境,才是最恰当的。当死亡不可避免降临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得到一份安宁和亲属的陪伴。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刻。
  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可见,临终期的保健核心是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使病人能在有限的日子里,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在充满人性温情的氛围中,安详、宁静、无痛苦、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后 记
  笔者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到离开人世为止,分成了11个阶段,至今已经一段段简述完了。文字可以告一段落,但宇宙间的生命是永恒的。对于世界上最宝贵的生命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健康。没有健康,生命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伴随着一生的风雨,如果能健康平和地走完全程,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ecphf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绿色生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