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加速的老龄化进程,让养老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针对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医疗费用增长、老年护理落后等问题,代表委员们指出,解决养老问题的中国式方法就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当前亟须加强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医养结合可不能“瘸了腿”。
医疗服务准备好了么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李立明介绍,1993年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0.1%,到了2008年,患病率增幅达18.8%。有研究显示,老人罹患一种慢性病的比例高达81.7%,同时患4种慢性病的比例达20.85%。2005年,我国年患病人次达50亿,预计2025年将达85亿人次,新增人次中有20亿人次是老年人。
“卫生服务能力能跟上如此庞大的就医需求吗?”李立明深感担忧。李立明说,有调查显示,我国仅有33.3%的老年人处于生存良好状态,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疾病,包括心理和躯体疾病。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说,目前,我国老年医学仍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纯疾病诊治的传统亚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老年科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认证制度尚未建立,这些亟须得到国家和医务界的重视。
高广生建议,规范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在医科大学5年教育中,加入老年医学基本内容;在“5+3”的3年规范化培训中,内科系统加入老年医学科,轮转1个月~2个月;建立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基地。
老年护理服务还很缺乏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1500万人,预计2020年将超过2500万人,2050年将达到4000万人。高龄老人失能残障情况严重,对护理的需求更加迫切。与之对应的是我国护理专业人才缺乏,大部分老年人很难享受到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
李立明介绍,提高老年护理的可及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由政府开展针对家庭养老的继续教育,对家庭成员或志愿者进行老年保健、老年期生理心理特点、居家护理、临终护理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居家护理的水平;二是设置和规范社区护士岗位,强化社区护理应承担的预防保健、医疗照料、康复、临终关怀等职能;三是加强老年护理学学科建设,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位管理以及资格准入方面建设和完善人才队伍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赵吉光表示,老年人群根据生活自理能力可分为完全失能、部分失能、完全自理。其中,失能老人首要解决的是生存质量问题,既医疗护理问题。根据调查,目前,城乡完全失能老人的照料仍然主要依靠家庭成员来完成。
赵吉光建议,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医护型安老院建设。医护型安老院具有医疗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两种基本职能,应通过民营资本的介入推动其发展速度,提高优质老年护理服务的可及性。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主委戴秀英强调,国家应将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角度实行培训补贴,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养老护理工作队伍。争取到2015年,实现我国养老护理员80%持证上岗的预定目标。
医护费用是绕不过去的坎
中国老龄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未富先老。李立明提供的材料显示,目前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在职人员的4.3倍,考虑到我国人口和患病率的变化,2025年全国的卫生总费用将达到9.6亿元,比2005年统计的5.3亿元增长72%。
李立明表示,我国长期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上有老下有小”让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倍感压力,家庭养老的模式也将逐渐向社会养老转变,政府和社会要在养老中承担更多责任。对于老年人养老的医疗需求同样要区分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政府应在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中加大投入,对于有更高要求的个体,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建议,国家可以建立差异化的基本保险、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以及社会救济为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同时,在医疗、养老和保健等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特别是创新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解决社会化养老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健康报记者 张 昊 闫 龑 孔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