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儿童乙肝取得的突出成就,只是我国几十年免疫规划工作成果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以来,预防接种已从4苗防6病发展到14苗防15病,保护了千万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等致死致残传染病的威胁,以致很多几十年前肆虐的疾病今天已被公众淡忘。但是传染病防控的规律提醒我们,预防接种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不打疫苗
每年会有四五十万新生儿染乙肝
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我国乙肝病毒感染数据估计,我国现有约90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乙肝患者,每年有大约27万人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死亡。
我国每年有1600余万孕妇分娩,按16岁~49岁育龄妇女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6.6%进行估算,每年仍有100多万名婴儿面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风险。如果不接种乙肝疫苗,我国每年将会有40万~5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据介绍,婴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的人将终身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1/3的人会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因此,需要尽早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以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同时预防后期感染乙肝病毒。
专家表示,今后我国将继续以国家免疫规划系统为基础,保持和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加强母亲阳性所生新生儿的母婴阻断工作。同时,完善乙肝疫苗策略,逐步实施成人高危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策略,进一步降低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发病率,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6.5%以下的目标。
14苗防15病
高接种率支撑免疫屏障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到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的疫苗从预防6种疾病扩大到目前14种疫苗可预防15种疾病。据估算,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30多年来,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幅达99%以上,在保障儿童健康、增加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表示,常见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具有疾病负担重、危害大等特点。如在麻疹疫苗使用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群普遍易感,罹患麻疹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严重腹泻和失明等。在发展中国家,1%~5%的麻疹患儿死于并发症。脊髓灰质炎曾在我国广泛流行,其中1964年报告了4.3万多例,存活病例大多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身残疾。乙脑曾是严重危害我国儿童的传染病,1957年、1966年和1971年,我国分别报告乙脑病例超过3万、15万和17万例,病死率均超过25%,部分乙脑病例可能残留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严重后遗症。
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易感个体,而且能够形成群体免疫屏障,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科学实践证明,要消除麻疹,需要95%以上的适龄儿童接受2剂次麻疹疫苗的接种;要最终消灭脊灰,必须保证90%以上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其他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也是如此,需要保持高接种率,才能建立人群的免疫屏障。如果不接种疫苗或接种率较低,不仅个体会患病,而且达不到群体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
树立典范
我国免疫规划屡获国际赞誉
1988年、1990年、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我国儿童预防接种进行了评价,证实我国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85%的目标。198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原卫生部颁发儿童生存银质奖,以表彰中国在1988年实现计划免疫第一个85%目标。1996年,世卫组织将卫生领域特别成就奖授予原卫生部,以表彰中国在计划免疫方面的成绩。
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国首次系统建立了流感大流行防治技术规范体系,对传染病大流行的应急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首个成功研发甲型H1N1流感疫苗,系统评价了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甲型H1N1流感应对的主要策略及效果,为国际社会应对将来的流感大流行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重要借鉴。
201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管体系(NRA)进行了系统评估,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板块中,8项大指标通过率为100%,25项亚指标通过率分为96%,以优异成绩达到了评估目标。2011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经评估验证,我国疫苗监管系统符合国际标准。□健康报记者 陈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