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一、保持清洁。餐前便后要洗手,洗净双手再下厨,饮食用具勤清洗,昆虫老鼠要驱除。
二、生熟分开。生熟食品定要分,切莫混杂共保存,刀砧容器各归各,避免污染惹病生。
三、完全煮熟。肉禽蛋品要煮熟,贪吃生鲜是糊涂,虫卵病菌需杀尽,再度加热也要足。
四、安全存放。熟食常温难久藏,食毕及时进冰箱,食前仍需加温煮,冰箱不是保险箱。
五、材料安全。饮食用水要达标,菜果新鲜仔细挑,保质期过不再吃,莫为省钱把病招。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通俗的说就是吃出的病。按致病因素分类,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性等)、有毒动植物的(霉变甘蔗、河豚鱼)及毒蘑菇等。而多数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吃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所致。
二、为什么它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
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次感染食源性疾病。如美国估计每年约有48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12.8 万人入院治疗,3000 人死亡。
在我国,威胁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同样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如2001 年江苏和安徽发生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食物中毒事件,导致2 万人中毒,177 人死亡。仅就发病和死亡人数来讲,食源性疾病是其他食品危害所不能比的。常见的微生物食物中毒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泄等。
三、主动监测、加强预防——政府在行动
对于这个头号敌人,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和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通过这些系统和网络,我们能够了解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趋势,评估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食源性疾病是否由同一种食品引起的,准确快速地对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行追踪溯源。
四、食品安全标准为什么“内外有别”?
由于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差异,食品出口到哪个国家,就要符合那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如日本的食品进口到我国销售,就要符合我国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食品就要符合日本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当贸易中各国食品标准“打架”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食品国际标准进行仲裁。
五、国际食品标准中的中国声音
目前我国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下属两个重要分委会的主持国,分别是食品添加剂分委会(CCFA)和农药残留分委会(CCPR)。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比如大米中砷限量的国际标准就是由我国专家牵头起草的,这说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能力已经得到国际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