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五医院“直管”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区域医疗协作体的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经过实践,武汉市对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畅通患者双向转诊之路,有了更多心得。今年,武汉市准备在全市推广以“直管”为代表的区域医疗协作体模式,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迈进。
■将招来的人才下沉到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所以得不到患者认可,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奇缺、医疗水平不高。”武汉市第五医院院长张斌说,打造区域医疗协作体,需要让人才沉到基层社区去。2008年实行“直管”模式后,武汉市第五医院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招聘人才。
2008年,谢锐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后,通过了武汉市第五医院的招聘考试。院方说人事代理关系放在五院,工作地点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谢锐想了想,就答应了。
此后,谢锐在翠微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以大显身手,作为负责人为该中心创建了拥有30张病床的住院部,并推动中心分别于2009年、2011年获得湖北省中医示范区创建立功单位、全国中医示范区创建立功单位的称号。
谢锐是同期招聘的60名医学人才中的一员。武汉市第五医院把这些学历高、素质好、适合社区工作的人才输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选派9名高级职称人员组成专家团队,每天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巡回坐诊,吸引患者到社区就诊,并安排院内各科室骨干定期到社区中心出门诊,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门诊服务。
2012年,谢锐在3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正式被招进武汉市第五医院中医科。翠微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晓明说,为弥补这一“损失”,今年,武汉市第五医院答应再为翠微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5名本科生。
■患者上转下转呈常态
作为一名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患者,蔡国庆常年受病痛困扰,连续六七年,每年都得住五六次院,成了医院的常客。“五院的医疗质量是好,但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也重。”蔡国庆算了一笔账:“这次发病先在五院住了10天,扣除医保报销外,个人还得自付2000多元。度过危重期后,我就坚决要求转到二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被减免了200元费用,现在住了6天,只需自付200多元。”
“每个星期,五院的内科主任都会下来查房,与我交流病情。就算有突发情况,五院也会派车来接,我很放心。”蔡国庆说。
作为武汉市第五医院“直管”的单位,去年,二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向上转诊住院病人157人,接收下转住院治疗康复期患者69人。
在上下联动、分级诊疗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患者。“去年,中心还接收了1500名下转下来带药输液的患者。这些患者如果在五院输液,每次要付9.6元的输液费,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需付3.1元,便宜了很多。”二桥街社区中心主任郭晓玲说。
张斌说,医院病床资源紧张,每天因等待病床而流失的患者达到20多人,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已成当务之急。“通过下转患者及各项院内管理措施,目前,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已下降到8天,效益明显。”
■铺设社区首诊之路
“直管”后,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财、物交由武汉市第五医院管理。武汉市第五医院统一为各中心购买了X线机、心电图机、洗胃机、公共卫生服务包等设备,却并不在大型的医疗检验检查设备上进行投入,强调医疗设备资源的合理共享,要求各社区中心将基础检查以外的项目集中送往五院,患者按照一级医院的标准缴纳检查费,医院收取成本费,社区中心获取二者之间的差价。(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这对患者及医院都有利,比如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为患者节约20元,医院则避免了试剂浪费。”张斌表示,“直管”模式并不是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成医院的门诊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接受汉阳区卫生局考核。在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医院通过项目管理可推进科研工作,也可在社区居民中提高医院的品牌知名度。
在洲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易宏告诉记者,他们的慢性病管理小组与五院的心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长期合作开展慢病防控,由于有坚强的技术保障,目前洲头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已达80%。
“直管”在短时间内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却也让武汉市第五医院担负了一定的管理成本。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张斌“赌的是明天”。他说,首诊在社区、分级医疗肯定是大势所趋,现在“直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来肯定会优先将疑难重症患者转诊到五院。
“通过‘直管’模式,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也建立起了区域性的医疗合作关系。今后,只要医保的杠杆一撬动,实行社区首诊的报销政策,将可直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武汉市卫生局局长李滔表示,今年,武汉市准备在全市推广以“直管”为代表的区域医疗协作模式。□本报记者 叶龙杰 特约记者 袁英红 通讯员 魏笑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