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组织的促进有效戒烟药物进入国家医疗保险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烟民3.01亿多人,占世界吸烟总人数的30%;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侵害。如何使人们尽早脱离烟草危害,是目前控烟战略的重中之重。
九成想戒烟者得不到服务
研讨会上,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陈铮鸣根据一项针对50万中国吸烟人群的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有12%的男性死亡直接归因于吸烟,根据这一趋势推测,如果不进行干预,这一比例在2030年可能会增加至30%以上。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的患病与死亡风险。”WHO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组织研究员肖丹说,现在公众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老烟枪”戒烟为时已晚,索性放弃。实际上,任何年龄戒烟都有效果,研究表明,在60岁、50岁、40岁的不同年龄戒烟,可以延长3年到9年不等的预期寿命。
WHO慢性病预防司官员傅东波博士说,烟草依赖是造成吸烟者持久吸烟的重要原因,它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高复发的特点。据估计,烟草依赖者约占吸烟人群的50%左右。“除了自己意识到戒烟的重要性外,烟草依赖者通常需要依靠专业化的戒烟治疗才能有效提高长期戒烟的可能性。目前,能够明显提高长期戒烟率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戒烟劝诫、戒烟咨询、戒烟热线及药物治疗。”
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报告指出,在我国吸烟者中,36.4%的人在过去12个月内尝试过戒烟,但其中91.8%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戒烟服务。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医院开设的戒烟门诊却因为公众知晓率不高、提供服务不健全而少有人问津。
傅东波表示,实际上,许多戒烟服务可以通过其他专科医生的门诊服务提供,比如在慢性病门诊加强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戒烟热线的作用在中国还未得到重视,而在泰国等亚洲国家,电话干预能够影响40%吸烟者的行为。
专家呼吁戒烟药物进医保
傅东波表示,英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采取诸多行为干预措施之后,仍有30%左右的烟草依赖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通过使用药物干预、行为替代和心理治疗联合疗法,可以大幅提高戒烟成功率。
肖丹介绍说,尽管我国推广戒烟门诊和培训戒烟医生的工作已有多年,但来自多家医院的反馈信息显示,鉴于戒烟药物尚未纳入我国医保报销目录、寻求戒烟门诊人数尚少、因盈利较少厂家不愿生产等多种原因,戒烟门诊的戒烟药物已现缺货状态。
WHO提供的国外研究数据表明,实施戒烟药物报销政策两年后,可使吸烟率降低1%~2%,全部报销戒烟治疗费用后,吸烟者使用戒烟药物治疗的比率会增加3倍,6个月后成功戒烟人数增加2倍。
考虑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缺乏有效戒烟药物的现状,与会专家建议,应考虑将有效戒烟药物,如伐尼克兰、安非他酮、尼古丁替代类药物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戒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补偿的一部分,对降低与烟草有关疾病负担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肖丹说。
不过,戒烟药物相对较高的费用,制约了许多国家将其纳入医保。“目前,全世界只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戒烟药纳入医保。”傅东波表示,这些国家以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他建议,如果资源有限,不妨先将NRT类(尼古丁替代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因为这一类药物的成本相对较低,却能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肖丹则表示,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戒烟药物纳入医保的条件暂不具备,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比如,先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将戒烟药物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将部分戒烟药物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将呼吸、心血管、肿瘤等与吸烟密切相关疾病患者的戒烟用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本报首席记者 曹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