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家庭医生走进我们的生活

[日期:2015-03-26] 来源:健康报  作者:ecphf录入 [字体: ]

为了健康

      上海市从2011年起,在长宁、徐汇、浦东等10个区、7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到2014年,该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展这项服务。截至目前,上海市有家庭医生3861人,已签约居民1692万人。目前,就全国范围而言,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蔚然成风。那么,什么是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与欧美等国家的以提供上门和个性化服务为主的“私人医生”不同,我国的家庭医生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或乡村医生担任,一般1名医生往往要服务几百户签约家庭,按国家政策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重点面向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老年居民、0-6岁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主要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指导等服务。 
  按照制度设计,家庭医生最终的理想模式是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全程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起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分级诊疗机制;通过定期的社区诊断来掌握服务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针对居民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使家庭医生成为医保经费使用的代理人,在比较固定的签约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把医保经费按照签约人头预付给家庭医生进行管理。 
  在尝试家庭医生服务之初,各地都面临相似的困境:敲不开门,群众不愿意接受服务;经费投入没有固定机制和固定来源;社区医生工作量大、收入低、积极性不高;社区条件差,医保支持不够等。为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健康守门人作用,让他们当好居民的家庭医生,在推进深化医改过程中,强化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地从楼房、医疗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医联体、对口帮扶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人才培养,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不断提升居民“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水平,夯实基层的医疗保健功能。如北京、郑州、青岛等地探索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在这个团队里,有全科医师、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等,可为居民提供全面、可靠的医疗保健服务。 
  从目前上海等地区的试点来看,家庭医生制度取得初步成效,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程度较高,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和认同感上升,对家庭医生依从性不断提高,引导分级诊疗效应初显。统计显示,签约居民的各类疾病医疗费用低于非签约居民,签约居民慢性病管理水平明显优于非签约居民。 
  我们应该看到,家庭医生制度尚处在起步阶段,面临家庭医生数量严重匮乏,基层医院药品种类不全,家庭医生激励机制不健全,居民签约率较低等问题。因此,急需加快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责和功能,完善诊疗秩序,改变财政和医保支付方式等。提高基层医生水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基层培养、输送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投入,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创新家庭医生体制机制,调动和保证家庭医生的积极性等都应成为解决家庭医生制度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这是医改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也是让居民享有贴心的家庭医生服务的制度保障。(来源:健康报2015年3月25日2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ecphf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绿色生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