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了先进智能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指挥和快速响应能力。该系统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管理中心和应急监测中心三大中心系统,涵盖应急响应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传染病管理、预警管理、GIS、远程视频等多个系统模块,将于近期在全省投入使用。
——儿童免疫规划稳步前行。持续开展免疫预防工作,建立完善的从省到乡村的免疫服务体系。到2008年底,全省建成1861个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覆盖率达98.2%。通过计划免疫策略的实施,我省疫苗针对传染病取得了有效控制,目前处于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10多年无白喉病例等,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等疾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10年来,我省按照“以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中心,以控制病毒性肝炎为重点,逐步将风疹、腮腺炎和其它新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原则,对儿童免疫策略做了三次重大调整:一是2002年我省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并于2007~2008年在全省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二是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切实控制风疹、腮腺炎,2004年我省将麻疹复种年龄由7周岁调整到18~24月龄,2007年又将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18~24月龄儿童进行接种,我省是国内最早将麻腮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省份。三是我省于2008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将甲肝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C群流脑疫苗等纳入免疫规划,按照国家免疫程序为适龄儿童接种。此外,我省是国内最早将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省份之一,自2005年起,上述两疫苗逐步调整为常规接种。
2009年,全省儿童报告基础免疫接种共计达1300多万剂次,比2000年的约600万剂次增加了1倍多。计划免疫策划的科学实施,有效保障了全省儿童的健康。
——慢性病管理深入推进。我省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是2001年由省卫生厅组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管理和组织实施,主要对全省11个市30个县(市、区)1600万人口的死因、恶性肿瘤、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等进行追踪监测。据此,全省每年的人群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顺位和构成,恶性肿瘤、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率,成人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体育锻炼等主要健康指标就一目了然。
近10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我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6.94岁,比2000年的74.88岁增加了2.06岁,平均每年增长0.20岁;传染病、孕产妇疾病、婴儿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但慢性病导致死亡的比例不断上升,已占人群总死亡的80%以上,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等4项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就已占全省居民因病死亡人数的60%以上,以上述4病为主的慢性疾病呈快速上升趋势。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省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加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规范化建设,对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重症精神病进行追踪监测和对各类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指导,使我省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11个市30个县1600万人口的公共卫生监测,为确定我省的主要卫生问题、评价居民健康和社会卫生状况提供可靠依据。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措施不断细化。围绕卫生工作重点,通过“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大力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全面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目前全省健康促进学校已达581所。积极开展应急健康教育,在防控SARS、甲流、抗震救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10年的不懈努力,营造了全省关注健康、学习健康知识和掌握健康技能的良好氛围。据最近调查显示,我省人群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为87.80%,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为86.85%,提前达到我省卫生强省规划指标要求。
我省在控烟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公共卫生监测、检验检测持续拓展。实现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信息管理,及时预警。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涵盖了传染病、慢性病、健康危害因素、病媒生物、地方病、健康教育,为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密切关注民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病媒生物监测、学生健康监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放射和核应急监测以及家庭装修污染、公共场所微小气候及中央空调集中通风系统的卫生学质量评价,为全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构筑起坚实屏障。
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中心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相继建立了SARS、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的核酸快速检测方法,使我省在该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建立完善我省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状况的基线值;研发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军团菌、霍乱弧菌、单增李氏菌等的LAMP检测方法;率先开展了二恶英和转基因食品检测;对苏丹红、三聚氰胺、抗生素、三氯丙醇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