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总理的报告,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医改的各项重点工作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华医学会专职副会长吴明江委员说,报告中涉及卫生改革的部分,可以用“巩固”和“完善”两个关键词概括。在昨天的讨论中,代表和委员纷纷就如何更好地实现报告中提出的目标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确保大病救助可持续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外科中心主任刘迎龙委员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2012年卫生工作重点时,视角和往年有所不同。“百姓最关心的是我有了病怎么办?能报销多少?今年的报告上来就讲‘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确说新农合补助标准要提高多少,20类大病怎么保障,这些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非常相关。”
“这份报告肯定了3年来医改所取得的成绩。3年来,尽管困难重重、道路漫长,老百姓确实是受益了,尤其是农民。”在谈到报告中提到今年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感慨地说,尽管新农合现在筹资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这种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产生的效益是比较好的。“我在基层调研的时候,注意到地方政府在进行老百姓满意度调查,有好几个省调查出来的第一大好事就是新农合。”
如何保障大病救助资金能够可持续投入?江西省卫生厅厅长李利代表表示,该省近年来通过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等工作,总结出了4个机制。“首先是经费保障机制,救助费用由新农合、民政医疗救助资金、慈善捐赠、医疗机构减免、财政专项资金等多方构成;其次是严格参与救助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资格准入,确保医疗质量;再就是救助过程实行单病种付费,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医疗费用;第四是建立耗材和设备的招标采购机制,进一步降低费用。”
■公立医院改革不能只稀释问题
根据报告对今年卫生工作的部署,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说到已经推进了一年多的公立医院改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委员不客气地指出,公立医院行政化的特质依然存在,激励机制还很疲软,综合效益还很低下。“公立医院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缓慢,像小脚女人那样在走路,改革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稀释而不是根除。如果我们不去触动体制机制问题,那么即便到了2015年,现阶段的问题还会存在,改革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城市大医院改革起步较晚,进展较缓,成为医改的难点和瓶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不充分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城市医院医务人员对医改动力不足,被动应对和持观望态度的居多。”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俞光岩委员表示,如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将是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需要重点研究和落实的关键问题。
而对于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也引发了委员们的讨论。“我琢磨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吸引国内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另一层是不是要引进国外资本办医。对于后一层意思,我们准备好了吗?”王国强委员表示担忧。
■不能再以健康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市长王儒贵特别提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PM2.5的控制目标。“这个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关注的问题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也给了我们信心,相信民生的问题今后会解决得更好。”王儒贵表示,的确应该汲取历史上工业化发展的教训,不能再以牺牲老百姓的健康为代价追求GDP。通过引导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样可以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我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还是挺有信心的。”王儒贵说。 □本报记者 韩 璐 崔 芳 曹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