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联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去,有些地方比较强调建立专科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这对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规范住院医师的培养,不失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但专科住院医师的培养对于鼓励患者下沉到社区、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做好分级医疗,并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质量不高,老百姓担心治不好病,因此要建立社区首诊制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建立社区首诊制的过程中,除了医保定点、报销补偿、费用结算和控制等政策影响外,全科医生的质量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
在国外,全科医生对各种常见疾病、老年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在教育阅历和薪酬方面一点也不亚于专科医生。从某种意义来讲,全科医学也是专科医学的一种,只是在服务对象和服务病种上更为广泛。
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培养问题,还牵涉到职称晋升、工资待遇、技术标准、财政补贴等一系列问题。迄今为止,全国仅有半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具有正规全科医学专业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要求“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国家提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5+3”模式,的确有利于保证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但是这种模式培养周期长,全科医生付出多,如果不能保证全科医生的待遇和地位,是没有吸引力的,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从国外经验看,政府多以按人头付费的方式给予全科医生补偿。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除收取少许处方费外,不再收取其他费用。由于全科医生收入主要来源于通过提供服务得到的财政补助或健康保险偿付费用,一定程度导致了全科医生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因此,一些国家会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全科医生给予特殊补贴和激励政策。
我认为,全科医生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和大纲,统一编写教材,这样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才不会在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培养中,要将全科医学列入住院医师制度培养的范畴中,或另辟途径,通过专科医师的在职短期教育和培训来完成。全科医生接触的是社区的人,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具有社会工作经验。完美的沟通技巧、充分利用好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社会资本”,会有利于建立与居民互助、诚信、合作的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会让全科医生将社区当成自己的家,不妨建立以全科医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树立其在居民心中的形象,在绩效考核经济激励的同时,注重思想激励的作用。(作者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