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寿命延长 共享健康生活

[日期:2012-08-1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ecphf录入 [字体: ]
为了健康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感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人活七十,堪称“高寿”。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可谓“人生七十不稀奇”。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从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10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提高幅度看,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多1岁左右。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
  “如果不是政府提供的免费‘两癌’筛查,我都不晓得自己是不是还活着。”四川省绵阳市关帝镇村民李翠英说。2011年,在农村妇女乳腺癌免费筛查项目中,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住院花了5000多元,在新农合报销和大病补助后,自己只掏了200多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的重要制度基石。2011年,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国家启动实施10大类4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此外,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1169万名和146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分别免费进行了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温度计”。10年前,很多偏远山区农村都有一个古老的职业——“接生婆”。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不少妇女生孩子都在家里,只能请一个有经验的“接生婆”助产。但是,绝大多数“接生婆”没有经过医学专业培训,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
  如今,“接生婆”这个职业几乎绝迹。2011年,农村住院分娩率从2008年的92.3%提高到98.1%,接近99.56%的城市住院分娩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改善。3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79亿元,补助农村孕产妇2726.6万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5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处于发展中国家最好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各年龄死亡率水平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13.93‰,比2000年的28.38‰下降14.4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5个千分点。而1990—2000年10年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4.5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5个千分点。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不仅继续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加快。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10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婚前、孕前、孕期和新生儿保健服务,实施补服叶酸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初步建立了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促进了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国婚检率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11年的41.0%,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达181家。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511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62.9%。
  构筑防控传染病“免疫屏障”
  38种传染病疫情实现网络直报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麻疹、天花、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肆虐,曾是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2003年,在经历了非典考验之后,我国构筑起一道道防控传染病的“免疫屏障”。
  我国是儿童免费接种疫苗最多的国家之一。2007年,甲肝疫苗、流脑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2010年,全国共为1.03亿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干预行动。
  10年间,面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我国疾病防控从疲于应付到从容应对、从被动迎战到主动出击、从各自为战到多方联动,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9年,面对全球甲流疫情,我国牢牢把握防疫的主动权,建立并扩大了全国监测网络,率先研制出技术先进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设计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研发、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国家。
  大灾之后无大疫。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第一次运用手机开展大规模的疫情监测报告,建立了灾区疫情直报系统。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我国在负压实验室中开展鼠疫检测工作,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先河。
  10年间,一个覆盖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已经形成。全国28个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血吸虫等重点寄生虫病发病呈下降趋势。艾滋病监测、检测、治疗、干预、母婴阻断覆盖面持续扩大,检测人数、抗病毒治疗人数不断增加。
  环境卫生与人均预期寿命密切相关。10年来,我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截至2010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9.1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4.9%。6.8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1.7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2011年底,全国累计命名150个国家卫生城市、32个国家卫生区和456个国家卫生镇。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
  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有保障
  最近,家住北京海淀区花园路的方雯琪,用上了最时髦的物联网技术管理慢性病。方雯琪今年80多岁,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她说:“以前经常跑医院,排队开药很麻烦。现在,自己在家里测血压,社区医生上网就能看到数据,健康管理越来越精细化。”
  研究表明,在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占六成。我国以社区为突破口,推行慢性病综合管理,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国民健康行动计划。例如,北京等地为居民赠送“健康大礼包”,包括3克的限盐勺、25克的限油壶、测量肥胖的腰围尺等,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1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中西医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据卫生部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5.3万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6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8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1.65人,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慢病能防,大病能治,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有保障。
  10年来,我国紧紧追踪世界医学前沿,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在西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进步,创造了一项项全球领先的医学奇迹。
  肺癌是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头号杀手”。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专家郭惠琴勇于挑战医学“禁区”,使肺癌病人生存率大幅提高,成为肺癌治疗领域的一匹“黑马”。她将肿瘤分子生物学诊断及手术、化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手段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不超过50%,而她的团队通过个体化综合治疗,使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达到90%,远远领先于国际水平。
  10年来,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指标进入快速改善时期。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95%以上,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奇迹。一张全球最大医疗保障网,为近13亿居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中医凸显“治未病”优势
  中药饮片纳入基本药物目录
  “冬养三九,夏治三伏”。每年夏天头伏第一天,北京各大医院“冬病夏治”门诊火爆,前来体验敷贴的病人络绎不绝。家住北京方庄的孙大爷说,4岁的孙子患支气管炎两年多,自从用了敷贴疗法,气管炎越来越轻,连冬天也很少感冒。
  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成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医疗机构中,有近60%的机构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每年有7亿人次看中医。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中成药所占比例达到1/3,中药饮片也首次纳入其中。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加快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改造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3年来,中央安排专项资金56.7亿元,完成382所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安排42.1亿元支持1960所市县级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建设,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工程。
  10年来,中医“治未病”优势日益凸显。推拿、敷贴、艾灸、拔罐、刮痧等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深受老百姓青睐;体质辨识、经络调理、音乐治疗等新型服务手段,丰富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强身健体功法,在大江南北普及推广。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73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
  古老的中医药,以其确切疗效和独特优势,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做出了新贡献!


  短评
  令人振奋的“民生答卷”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10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这是一张令人振奋的“民生答卷”,也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之一。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综合指标。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国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成果。1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把健康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谋划,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保护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没有13亿人的健康,就没有13亿人的小康。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赢得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之举,更是利国利民、惠泽后世的千秋大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ecphf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绿色生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