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 让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可及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十二五”以来信息化建设回眸
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二五”以来,我省卫生计生系统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改善信息化运行质量,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省以省级综合医改试点为契机,努力打造“智慧健康”江苏阵地,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服务公平可及,让群众更好地享有便捷、高效的医疗与健康服务。
统筹建设健康信息平台,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一是注重信息标准化。先后编发《江苏省实施〈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细则》、《江苏省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规范》、《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功能规范和分级评测标准》以及药品、检验检查、服务项目等各项分类编码,有力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注重互联互通。省及13个地市、6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动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服务信息共享,支持绩效考核,提供服务监管。三是注重务实应用。在医疗机构,面向诊疗对象提供院内外服务导航、医嘱处方、检验检查、费用信息的在线推送,以及自助终端设备、手机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简化就医流程,改善了患者看病就医切身感受;在社区,围绕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探索应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站、数字电视、手机客户端、微信等多种手段,为慢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体征监测、自我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对健康危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增强了群众的医改获得感。
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开展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医联体建设上下帮扶,引导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让群众在基层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一是提升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利用率。全省已有2/3以上县(市、区),依托区域中心医院资源优势,建立集约式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面向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集中读片、出具诊断报告、培训交流、医学咨询等基本业务。二是释放优质医疗资源。全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已与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联网,三级医院号源开放预约率达85%。居民既可以选择传统的电话预约、诊间预约、银行自助短信预约,也可利用网站、客户端、微信预约。省级急救医疗暨远程会诊中心与13个市实现联网运行,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对口帮扶、援外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信息化为纽带促医联体建设。各地以城市大医院、区县医院为龙头,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开辟信息绿色通道,支持上下级之间有效开展双向转诊,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调配与共享人财物等资源,推动医联体开展紧密型、稳定型合作。目前,全省已建有信息化支持下的医联体近170个,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与上级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关系,建立稳定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和预约等门诊服务。
组织实施“三个一”工程,让健康信息入户到人。2015年,我省启动实施“三个一”工程,力争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在13个省辖市各选择2个县(市、区)开展综合试点,形成示范效应,并向全省全面推开。在“三个一”工程实施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利用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内部协作与外部沟通;建立家庭医生综合管理系统,开展签约服务质量控制,综合反映服务状态、服务绩效、服务满意度等;充实和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健康卡管理服务功能,在做到服务记录及时归集、服务信息动态更新基础上,支持家庭医生为签约对象提供连续性、主动性、针对性的服务,让信息惠民落到实处。目前,我省8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农村已有71个涉农县(市、区)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453个乡镇、294.8万户、804.4万居民,试点地区平均签约率为42.6%;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管理率达84%以上,并做到动态更新、跨机构共享;全省已制发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居民健康卡约500万张,另外具备健康卡主要功能的已有各类诊疗服务卡近1500万张。连云港等地将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业务管理服务紧密结合,做到一手抓卡发行管理,一手抓卡应用功能的丰富完善和延伸拓展,支持预约挂号、自助取号、门诊就医,支持新农合滚动筹资、补偿结算、基金监管等“一站式”服务。镇江等地将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多卡融合,实现“一卡多用”,更好落实信息惠民相关政策。
努力构建“互联网+健康”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业态和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的普适特性延伸到医疗健康服务行业,能够为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有效支撑。“互联网+健康”融合式发展,对推动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转变,促进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是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效途径。我省各地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影像、检验检查中心,在医疗集团内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由大医院为基层集中读片、开展远程会诊等,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问题,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是推动预防为主、医防结合的有效手段。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养老等其他健康相关机构之间,面向城乡居民,建立起信息共享渠道,协同开展疾病监测、慢病随访、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全过程、连续性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有效推动传统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变,落实预防为主、医防结合工作要求,促进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再次,“互联网+健康”也是新常态下以创新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内容。围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群众切身需求,创新、创造“互联网+健康”新型服务产品,可以产生新的经济业态,带动健康服务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消费,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省卫生计生系统加大信息化工作推进和建设投入力度,省级财政“十二五”期间共安排专项资金3个多亿,市、县两级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也都安排较大投入,改善了信息化运行质量,为深化医改提供了有力支撑。我省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综合试点省,以及居民健康卡建设、区域电子病历建设应用等试点省,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认可。2015年初,我省成为首批与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联通的省份。我省信息化建设做法和经验,在2015年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2015年8月,全国卫生信息大会在我省召开,我省介绍了经验,并作主旨演讲。
我省开展“互联网+健康”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和队伍能力建设。各级成立专职机构,强化综合协调管理,分阶段制订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考核评估办法,保障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注重标准与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先后编发区域平台、信息系统、共享数据等方面的规范,统筹开展健康信息传输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保障互联互通;注重信息化与医改推进紧密结合。在开展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三个一”工程、家庭医生制度等医改重点工作中,都将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注重信息化建设务实应用。2015年初,我省在张家港、金坛等地率先示范基础上,积极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应用,进一步发挥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作用,受到群众欢迎;注重开展“互联网+健康”服务宣传。在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效,做好医务人员、服务对象和社区居民的应用指导和引导,同时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我省推进“互联网+健康”建设,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各级开展网上预约诊疗服务,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便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问题;远程医疗让患者在基层就能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指导,减少了舟车劳顿之苦、减轻了时间经济负担。医务人员提高了效率。医务人员利用网络系统开展各项服务,做到了精准、精确、及时。将过去需要花费在诸如档案整理、信息核对等方面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用于与服务对象的直接交流与沟通上,从而拉近了距离、改善了关系。监管有了手段。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运行情况及时反映在各级信息平台上,能够做到全方位实时监控,完善了管理和考评机制;各类机构和人员服务绩效、服务行为等做到公开、透明,能够促进其更加自律、更加规范。医改措施得以有效落实。各地借助信息网络,以城市大医院、县医院为龙头,开辟信息绿色通道,支持上下级之间开展双向转诊等业务,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调配和共享人财物等资源,促进了基层服务能力的提高、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医改相关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王咏红)
金坛:信息化支撑县域医改
在组建县域医疗联合体过程中,金坛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影像、检验检测、临床病理3个诊断中心,每天安排专人处理各乡镇卫生院的检验诊断需求。三大诊断中心缓解了卫生院人员不足、资质不够的困境,提高了诊断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级医院的服务。
信息系统实现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运行情况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处方、病历全部电子化,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医院、医生的诊疗行为透明。“公开透明在控制医生大处方上确实发挥了作用。信息化平台主动监控使用药品的种类、数量、金额等,对异常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等不合理使用及时发现。时间长了,诊疗行为确实更加规范了”。
金坛区以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健康档案服务为载体,深化区域医疗集团建设,实现上下联动,方便群众就医。下一步,他们将在信息互联互通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分组诊疗、家庭医生管理、智能健康服务,从而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区的就医模式和医改目标。
大丰:信息化助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在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大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考评、推进上下联动、提高基层能力,促进了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推进上下联动。村卫生室作为签约服务主体,村医负责劳务性服务;乡镇卫生院提供慢性病诊断、治疗、健康体检等技术支持,检验检查项目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同时依托市人民医院,建立影像、心电中心,在村卫生室建立视频远程会诊系统,每周固定时间开放一次,为预约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进行远程会诊,使村医与市级医院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签约服务团队坚强的技术后盾,也增强了村卫生室对村民的吸引力。
提高服务质量。签约医生通过信息平台实时了解签约居民在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处方和检查信息,跟踪服务对象健康状况,及时并主动提供健康提醒,做好连续性服务。
加强管理考评。签约服务底数、服务状态、工作量等,通过信息平台做到精细化管理。乡镇卫生院根据系统运行情况,结合服务手册,定期检查,做好服务对象回访,及时反馈服务评价情况。
张家港:以信息化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推动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化。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内容,不断提升数量、质量和应用。全市91.5万户籍人口全部实现“一人一档”,另外还建立了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妇女、学生等重点人群专项管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与医院系统连接,市民通过健康网能够随时查阅个人健康信息,有效发挥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作用。
推动卫生管理精细化。医院建立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规范合理用药等行为,强化院内感染管控,实现患者信息全流程共享。社区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从服务到评价全程监管。如慢病患者从确诊到纳入管理,由原来平均1个月缩短至1天。
推动群众就医便利化。启用先诊疗后付费、心电和影像会诊、医技检查一站式预约等便民应用系统,建成医疗、医保一体化的社区医生工作站,实现“刷卡就医、实时结报”。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移动式查房、护理、心电等应用,建立区域心电、影像和远程会诊系统,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减少重复检查。社区自助健康小屋让市民随时检测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