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身有所安 心有所寄

江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

[日期:2016-10-01] 来源:光明日报,江苏卫计委  作者:华东公共卫生 录入 [字体: ]
为了健康

      成片的蔬菜大棚,长长的葡萄架走廊,绿意盎然的休憩小站……走进位于江苏宜兴市郊区的“博爱家园”奇奇农疗中心,一股清新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蔬菜大棚里,一些精神障碍患者在志愿者的陪同下,认真地松土、施肥、捉虫,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在大棚旁边的康复训练室里,患者孙大妈正跟着志愿者学烘焙,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刚做好的饼干,脸上尽是满足的笑容。
  “博爱家园”是苏南地区首个精神障碍患者农疗中心,通过引入海外新型精神康复模式,中心已为7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了职业康复、音乐康复、社交训练等治疗,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心灵小站”。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实施以来,江苏创新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有效机制,积极推进各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实施以奖代补政策,调动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的积极性;把管理治疗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机衔接,组织精神科医生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实现13个省辖市及所辖县(市、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网络全覆盖。
  “感谢政府,我家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家住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的蒋春玲热泪盈眶地告诉记者,她的小叔子患病后经常在家里又打又闹,一不留神就跑出去闯祸,“如今他不仅能够生活自理,而且还能帮忙干农活。”这得益于姜堰区政府多部门联动、集中收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做法。2012年起,区政府召集卫生、公安、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成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挨个排查,一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签订协议后集中收治到精神病院,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家中。截至目前,姜堰区政府已收治一百多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为了给回归社会的患者进行后期巩固治疗,苏州姑苏区在全省率先开辟了一条社区康复道路,建立由街道康复站、社区、监护人组成的三级监护网络和关爱工作小组,形成了患者排查发现、建立专项档案、开展随访管理和双向转诊、社区康复回归社会的工作模式。目前姑苏区16个街道已先后建立了精神卫生日间康复站,康复站的医生、护士及管理人员定期对社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娱乐治疗和心理教育。截至2015年底,姑苏区在册患者管理率达97.81%,治疗率达92.89%。
  为了有效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率,江苏各地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张家港市启动大病困难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在家就可以享受治疗;泗洪县拿出100多万元,作为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和无主精神障碍患者的专项救助基金,帮助百余名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沭阳县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出现漏管失控现象的责任单位给予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我们要尽力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身有所安、心有所寄。”江苏省卫计委疾控处处长吴红辉说,江苏将继续探索管理精神障碍患者的有效办法,做到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应治尽治。
                                                                                                                        (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申艳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ecphf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绿色生活

热门评论